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以苏州为核心的苏南模式,长期以来在国内独树一帜,引领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苏州市更是全面发展工业,成为当前国内名副其实工业第一市。
一、工业第一市有多强?年,苏州市GDP迈过2万亿台阶,达到.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支撑强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48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进制造业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完成.2亿元产值。
苏州市GDP迈过2万亿台阶二、工业第一市是如何炼成的?苏州市发展工业的经验,核心是“园区经验”。通过发展各类园区,承载高端高新产业,支撑起全国工业第一市。目前,苏州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共14家,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出省级开发区共6家,分别是昆山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江苏省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张家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共7家,分别是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常熟综合保税区、吴江综合保税区、吴中综合保税区。最后,还有1家保税港区(张家港保税港区)。
苏州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共14家苏州市汇聚了国内外制造业龙头企业,形成中国制造看苏州的良好发展氛围。截止年底,苏州市世界强跨国公司数量达到家。包括杜邦、埃克森美孚、辉瑞、礼来、惠氏、亿滋、雪佛龙、施乐、陶氏化学、耐克、艾默生、霍尼韦尔、宝洁、德尔福、明尼苏达矿业、美铝、泰科国际、强生、卡特彼勒、联合技术、联合包裹、百事、摩根士丹利、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三菱化学、三井物产、三洋电机、丸红、伊藤忠、富士胶片、富士施乐、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丰田自动织机、住友电工、住友商事、索尼、夏普、日立、富士通、日本精工、旭化成、飞利浦、壳牌、阿克苏诺贝尔、利安德巴塞尔、加拿大铝业、玛格纳、庞巴迪、布鲁克菲尔德等。
三、我们的城市应该向工业第一市学习什么?一是学习苏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高端产业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主要经验做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施新兴领域科技攻关,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滋养最富活力的创新生态。
苏州市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二是学习苏州市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的定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建设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链为抓手,构建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主要经验做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固制造业头部优势,深挖现代服务业增长潜力,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学习苏州市开放协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魄力。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统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增强沪苏同城化效应,提升市域整合协调能力,推进扶贫协作与对口援建共建,构建市域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打造服务国家区域战略的中心城市。主要经验做法:建成更高能级开放平台,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踊跃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本文作者:杨文学
国内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研究专家,目前任职于某部委直属咨询机构,参与或负责全国各地、各类课题数十项,擅长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经营策略、数据分析等领域,聚焦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规划、行业研究、园区规划、城市规划、产业招商、园区运营等。
通过简洁数据、照片、逻辑推演,剖析城市、县域发展问题,探讨城市发展中有趣话题事件,介绍城市、科普城市、研究城市,做国内有深度、有内涵、可读性强,有影响力的城市发展品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