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三菱 > 三菱体验 > 正文 > 正文

纸上谈兵孙子兵法实解13暗战神机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26 10:34:21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119/6010183.html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⑴,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⑵于事,不可验于度⑶,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⑷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⑸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⑺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

送信的鼹鼠

孙子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销,每天的费用高达千金,朝廷内外都受到(战事的)牵动;因转运粮草而疲惫于道路,不能操持本业者,多达七十万家。两军对垒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负,那些吝惜百金的爵禄,(不肯收买间谍),以至不了解敌情的人,不仁到了极点!这样的将领,不是造福民众的良将;这样的大臣,不是利益君主的贤助;这样的君主,不是左右胜负的明主。

明君贤将之所以一出动军队就能战胜敌人,成就的功业超凡出众,是因为先了解敌情。要想先了解敌情,不能问卜于鬼神,不能凭过去的经验,不能凭主观臆测,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获取情报。

使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种间谍一齐起用,没有人知道其运作规律,这就叫神方妙法,是君主成事的法宝啊!

因间,就是利用当地居民收集情报;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员收集情报;反间,就是利用敌方间谍传递情报;死间,就是故意散布假消息,让我方间谍知悉后传递给敌方间谍。生间,就是能够带着情报返回来报告。

三军的事务,没有比用间更紧要的,赏赐没有比间谍更丰厚的,谋事没有比用间更隐秘的。没有圣贤之智不能运用间谍,没有仁义之心不能使唤间谍,没有微思妙智就不能得到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无处不可以用间呀!

用间的计谋尚未实施就泄露出去,间谍与传递情报者都要处死。凡是要进攻敌人的军队,攻打敌方的城池,格杀敌方的人员,一定先了解敌方守将、左右随从、幕僚、门客、家臣的姓名,让我方间谍一定要打听清楚。

一定要找出敌方潜伏在我方的间谍,用厚利收买他,说降后放走他,这样就有反间可用了。通过反间传递情报,乡间、内间就可以使用了;用反间传递情报,死间传递假情报时,可通过反间告诉敌方;通过反间传递情报,可让生间如期返回。五种间谍的情况,君主一定要全面掌握。掌握情况一定要借助反间,因此对反间的赏赐不能不丰厚。

殷商兴起的时候,伊挚在夏朝为间;周朝兴起的时候,吕牙在殷商为间。所以说,明君与贤将,能用上等智慧的人为间,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要诀,三军作战的依靠。

(1)内外骚动:内外,即朝廷内外,全国上下。骚动,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内外骚动意为军事行动影响了全国上下。

(2)象:取象,类比,类推。指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3)度:猜测,主观臆断。

(4)乡人:本地人,乡民。

(5)导:开导,说降。

(6)伊挚:伊尹的原名,商汤王的首辅大臣。

(7)吕牙:即吕尚,又名姜子牙,周武王的军师。

近年来红色谍战剧一部接一部,人们都了解用间的重要性。但正因为红色谍战剧看多了,很可能对间谍的本质,以及用间的一般规律产生认识误区。下面,不妨跟着孙子的“用间篇”,看看用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间谍不都是“红色特工”,对间谍要舍得花大价钱。

鼹鼠与小鸟

过去,我党的“红色特工”,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地下工作者。他们是一群有觉悟的、纯粹的人,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升官发财,舍生忘死,一切为了党的利益,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他们不向组织要待遇,如果有钱,还能慷慨拿出来补贴革命工作。

真正的间谍不是这样,他们身在本方阵营,为敌方工作,思想品质能高到哪去?他们冒着杀头风险从事情报工作,图什么呢?为了理想信念的人很少,多数是贪图厚利。收买情报就像购物一样,“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要尊重价值规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拿出四万斤黄金,让陈平拿去收买楚国军政要员,允许自由支配,而不问钱的去向。可想而知,当四万斤黄金送出去,楚国军政两界被渗透得像筛子一样。项羽以十倍之众,为何总拿刘邦没办法?手下贪财的人太多,什么办法都不灵了。

在发展间谍时,除金钱收买之外,爵位、职位也是吸引因素。刘邦扫平楚国后,对一些楚方要员没有进行清算,反倒封侯赐爵,搞不好这都是事先约定的条件。

第二,了解敌情不能靠碰运气、凭经验、拍脑袋,要多方获取情报。

采摘中的鼹鼠

一位管理专家说:“现实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动的,一个人若无众多的信息来源,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正确的决策。”在决策时,要依靠情报,而不是聪明的头脑。情报哪里来?只能通过情报人员,从掌握情报的人那里去获取。

人们推崇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无限夸大智力对判断力、决策力的作用,潜意识中是在掩盖自身情报收集能力的不足。再好的机器,没有原料也生产不出产品;再聪明的头脑,没有情报也做不出精明决策。无论军政商学各界,要想混出名堂,必须有自己的情报网络,能及时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对国家和军队来说,打造情报网,更是核心要务。

实际上,诸葛亮的“料事如神”,也源于出色的情报工作上。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襄阳名士,与荆襄士族首领庞德公,大名士司马徽、徐庶等过从甚密,他们的门人弟子遍及军政各界。诸葛亮通过这个上流人脉圈,可获取一般人不可能掌握的情报。诸葛亮未出隆中而定天下三分之计,难道是拍脑袋发明吗?同样建立在对情报的分析研判之上。

第三,间谍多种多类,遍及军政商学各界。

鼹鼠伙伴

间谍是传递情报的人,不是扛着狙击步枪一枪一个的人——这是行动人员,不是情报人员,至少做得很不专业。

情报也不等同于核心机密,大部分情报只是一些普通情况,核心机密占比很小。

例如,在商战中,日本企业对情报工作极其重视,美国国际商业情报公司一位高管曾评价说:“日本人在收集情报信息方面像梭子鱼一样,极其厉害,他们什么都不放过,甚至把饭店的菜单也复印出来。他们的工作哲理是:‘谁知道日后什么是重要的?谁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可以说,日本企业在情报信息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是它们决胜市场的法宝之一。”

日本企业收集的情报有些看上去不像情报,例如,三菱公司鼎盛时期,要求其北京分公司的员工每周写一篇关于中国汽车工业情况报告,包括汽车的生产状况、市场情况、购车动向以及中国人如何提出购车申请等。

一些密级很低的普通情报,用好了也能发挥不普通的作用。有一次,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一个代表团同我方进行贸易谈判时,竟准确指出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多个城市的电费价格,以证明松下电器在中国的适销性。这张牌打出来,为谈判成功加了不少分。

军事领域的情报大部分也比较普通,提供者也很普通,不过是一般乡民、市民而已。很多人为敌方工作时,以为只是寻常事务,不知道自己在做间谍工作。

第四,发挥情报的价值,要靠出色的情报处理能力。

阅读的鼹鼠

高质量、高可靠性、高隐秘性的情报最有价值。为了获取高价值情报,要舍得下血本,培养高级间谍。

但是,情报搞回来了,如何判断真伪,如何根据情报施计定策,就要看决策者的智慧了。孙子认为,“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孙子所说的圣贤、仁义,不同于儒家所说的圣贤、仁义。军事领域的圣贤是心怀远大、能成大事的人,仁义讲的是小仁小义,只针对个别人或少数群体。

有圣贤之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发展什么人,能搞到自己需要的情报。发展间谍跟投资产业一样,不是什么项目都赚钱。如果没有用对人,没有把人用对地方,等于无效投资。比如,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搞到敌方的军事计划,只能找有机会接触军事计划的人,找别的人,即使身份地位很高也无济于事。

有仁义之心,才能让间谍乐于效力。“仁”是真心维护间谍的利益,包括照顾好间谍的家人;“义”是讲义气,将间谍当盟友而不是用完即扔的工具。

有微妙之智,才能判断情报的真假,才能根据情报洞察敌情,并制定相应的计策。判断情报真假是必不可省的工作,因为间谍可能被敌方收买,也可能中敌方的反间计。判断情报真假的方法是多源情报交叉论证。发展五种间谍,也在于收集不同源头的情报。

第五,善于收买敌方间谍为我所用。

鼹鼠与蝴蝶

敌方间谍是敌方信赖的人,在敌方出入比较自由,利于传递情报。一旦为我所用,我方的乡间、内间、死间、生间等整个情报网都盘活了。

古代没有发报机,也不讲什么人权,关防盘查很严,安全传递情报不容易。如果有反间充当接头人,这个大难题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第六,用一流智慧的人充当战略间谍。

鼹鼠与老鹰

一流智慧的人,是一块金子,放到哪儿都发光,有机会爬上敌方高层,也有机会在敌方内部建立高端人脉圈,不仅能获取机密情报,甚至可以“创造”情报——利用敌方权势人物,将某个有利于我方的计策推送给决策层,使之变成敌方的政策、计划。一个战略间谍能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孙子列举了两个战略间谍,一个是商朝的伊挚,即伊尹;一个是西周的吕牙,即吕尚,又名姜太公。伊尹是政治家、思想家,吕尚是政治家、军事家,毫无疑问都是具有一流智慧的人。但他俩竟然是间谍,确实有点超出常识。

伊尹据说生于空桑之中,不知父母是谁,被一对奴隶夫妇收养,会种田,会厨艺,还懂医术,是历代医宗之一。作为奴隶之子,照说没有机会读书受教育,他却有大学问,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帝师,“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不仅如此,在辅佐商汤王时,不仅精通政治谋略,也精通军事谋略,是灭夏之战的直接策划者。

伊尹为了搞情报,曾两次入夏为官:第一次是为了考察夏桀是否得人心,得出了“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判断;第二次是为了刺探政治、军事情报。伊尹通过结交夏桀的元妃妹喜,掌握了很多战略情报,为制定灭夏计划提供了依据。伊尹称得上史书所载第一个“特工王”。

吕尚的出身经历也比较神秘,一说他富有谋略但怀才不遇,因此潦倒大半生;一说他曾在商朝为官,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而去,多方游说诸侯,后来遇到周文王并成为军师;一说他本是渭水河畔一隐士,因出奇计,救回被纣王关押的周文王,因而受到重用。

不论哪种说法,都看不出吕尚是个“特工王”。但孙子既然说他在商朝为间,或许另有资料来源。一个可能的猜测是:吕尚在商朝为官以及遍访诸侯期间,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这是他谋略的基础,也是他成为军师的资本。

在间谍世界,有间谍就有反谍。抓小特务很容易,越重要的间谍潜伏越深。到了战略间谍的高度,其间谍活动几乎脱尽了间谍色彩——建情报网,不过是日常交际;获取情报,不过日常开会、工作交流;破坏捣乱,不过是正常参与讨论、决策。如果不出意外,战略间谍浮出水面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说,我方潜伏在敌方的战略间谍,是无价之宝;而敌方潜伏在我方的战略间谍,是心腹大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nlingasl.com/slty/1349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三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